找到相关内容931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“人间佛教”禅观修学要义

    当然应付诸实际行动,实践菩萨利生的志业,而不能只是沉缅于“空口白话”,“光说不练”言词巧饰中,显然就不能远离俗务和人群。可是在此同时,彼等又如何可能从事自净其意的修持(特别是禅观修持)呢?这是“人间佛教...

    性广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2481283155.html
  • 唐思鹏老师的开示

    虽离作者,而诸业果不坏可得。”那么,这些归纳拢来,就是要: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”内心清净自在往来。言,就如理而言;行,就合理而行。心内清净,不执取,不舍弃,现观现证,时时如是行,...

    唐思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391584218.html
  • 境由心造与心灵环保

    之中去观照人世间,就不再是充斥着焦虑、烦恼与痛苦的人生。从人类心理活动的迷与悟这一角度出发,佛教强调了自净其心、自净其意的重要性,从而显示了唯心净土理论的特殊性,即“凡愚不了自性,不识身中净土”,所谓...。迷人念佛求生于彼,悟人自净其心。所以佛言:随其心净,即佛土净。使君东方人,但净心即无罪;虽西方人,心不净亦有愆。东方人造罪,念佛求生西方,西方人造罪,念佛求生何国?凡愚不了自性,不识身中净土,...

    李万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71184661.html
  • 年龙父母《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》(二)

    都会退失,这也是没有慈悲的标志。   释迦牟尼佛说:诸恶莫做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勿扰他心。   不恼害众生的心才是佛子的行为。因此,即便是碰到了恶知识,也要用方便、善巧来躲避他,不要让他们产生...

    年龙上师

    佛子行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6/12022884703.html
  • 人间佛教:大众化而非世俗化

    常常提到的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白净其意,是诸佛教”,前面曲旬是说所有宗教的共同点,而后面的“自净其意”才是佛教独特之处,侧重于个人内心的精神境界。也正因为这样,佛教的人生观、价值观等均不同于其它宗教,...

    惟善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9120085785.html
  • 求得慧心五台归

    北台无垢,人性只需不染而空净自现,这也许是在嘱咐我们只有保持一种心灵上的纯净,不受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五毒污染,不要自行招集起惑造业,才能自净其意而菩提影现;中台孺童, “童子者,人之初也;童心者,心之...嵌着“大显通寺”蓝底金字的横匾,字体端庄,遒劲有力。牌楼过后向左一拐,即是显通寺的大钟楼。钟楼高大巍峨,上下两层,下层石卷门洞,正面上悬楷体金字 “震悟大千”的石匾,正如其意,字入眼帘,我心中就不由一震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7332887443.html
  • 研律指南──印顺法师对《律藏》集成的探究

    :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”。   后来布萨制分化了,在佛法开展中的“僧伽布萨”,印公推论其发展可分三阶段:一、初十二年未制学处,是“偈布萨”又称“教授波罗提木叉”。二、有比丘犯不...

    清德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43889830.html
  • 弘一大师文学集学习笔记

    小孩也说得。”禅师答:“三岁小孩能说得,八十老翁不能行。”佛法贵在实行,不贵能说,讲得一尺,不如行取一寸,愿勉之。   偈曰:  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 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  ...

    化来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054092324.html
  • 一念之间(下)

    “诸恶莫作”;由根本来谈,即是“心地无非”。   二、“慧”从表面来说,便是“众善奉行”;由根本来谈,即是“心地无痴”。   三、“定”从表面来说,便是“自净其意”;由根本来谈,即是“心地无乱”。...

    释达观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503092390.html
  • 放生·放死

    放生确实可以培养人们内心的慈悲种子。护生放生的意义广大,为的就是能清净其心,佛说:“心净则国土净”、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”。护生、吃素、放生,岂止是在救度几条小生命,或为求健康延寿命...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观点|佛教视角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285294625.html